FB体育·(中国)平台入口
2023-05-30 13:37:08

FB体育天津举行“十项行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

分享到:

  FB体育4月24日,天津市举行“十项行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旭作主题发布,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朱玉兵,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津生,市人社局副局长郑巴音一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举行天津市“十项行动见行见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二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我们十分高兴地邀请到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旭先生作主题发布,邀请到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先生,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朱玉兵先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津生先生,市人社局副局长郑巴音先生一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上午好!“十项行动”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行动化、具体化、实践化举措。今天,我们召开“十项行动”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的总体考虑和主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要求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

  天津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领会习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落实“十四五”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制定了《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聚焦“四个面向”,以服务我市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思考、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发挥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的集成效应,推出了一批含金量高的创新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创新举措,全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推进通道,以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推动产业强、经济强、竞争力强。

  行动方案包括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三部分内容,明确了10个方面33项工作任务,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人才引领驱动问题。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行动方案紧密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学科、平台的需求,设计了“智汇津门”计划,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引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和杰出人才培养两个专项,创建顶尖科学家工作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支撑力量“天津队”。延揽储备青年人才,实施青年人才引进专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博士后支持项目,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培养选拔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聚焦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按照“一产业链一培养计划”的思路,培养选拔一大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发挥各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构筑引智引才网络,以才识才、以才荐才、以才引才、以会聚才,实现“天下才天津用”。

  二是解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问题。把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推进“双一流”建设、打造高水平特色大学、培育壮大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夯实支撑科技创新的学科专业基础。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梳理形成人才培养清单,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模,推进学科链产业链一体发展,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产教融合促进模式,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提升学科专业、人才供给与我市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三是解决科技创新能力问题。教育和人才的发展最终要落脚在引领科技创新上,才能产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效能。行动方案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和对接,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创造,提升全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建立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扩容,加强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支持产业发展能力,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培育科技型企业,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增强科创园区创新策源能力,突出功能性服务性,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全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其中,“天开园”要通过设立创业种子基金、“一站式”政务服务窗口,大量引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举办高端论坛、融资路演活动,组建实验室创新发展联盟等措施,形成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支撑体系。全市高校要把天开园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试验田,探索“学科+人才+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组织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开放科研设施,校企协同攻关、联合培养,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在园区孵化科技型企业,高校产出的重大科研成果优先在园区转化,实现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解细绳”2.0版,完善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要搭建高校企业握手通道,建立市、部门、高校三个层面的对接机制,制定系列校企对接清单,举办校企对接会,培育引进技术经理人队伍,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和概念验证平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津落地转化。对高校院所应用前景广阔的科研成果组织路演,促进校企对接和投融资支持。对企业提出的项目,组织高校揭榜挂帅。对上述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项目,给予科研立项支持,市领导牵头组织保障。

  四是解决体制机制贯通融合问题。行动方案从京津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创新生态三个方面用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政策、机制的整体性、连贯性、互补性。首要的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方面要进一步发力。要完善京津冀合作机制,在政策衔接、平台搭建、要素流动、资源共享方面见行见效。与京冀签署新一轮教育、科技、人才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开展新一轮合作,省部市共建中国民航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载体建设,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胜势。深化科教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人才项目举荐制度,下放职称评审权,支持优秀干部、人才到产业园区和高校院所双向挂职交流,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激励机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施高校分类管理、教师分类评价,专项考核高校服务产业成效,提升人才创新能级和动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采取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强化数字赋能、争取国家资源等措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争取更多人才、项目、平台、资金、改革政策在津落地。

  科教兴市、人才强市,重在行动,贵在落实。我们以“锻长板、铸新板、补短板”为导向,将10个方面33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为五年重点工作124项、2023年重点工作114项,形成一个既有治标举措也有治本方略的完整体系,实行清单管理,定期盘点销号,努力做到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各位朋友,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是顺应天津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解决制约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短板瓶颈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做敢为、真做真为、扎实推进,切实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新局注入强大动力。

  谢谢王旭书记。下面,请市教委荆洪阳主任介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思路举措的有关情况。

  大家好。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教育系统重点聚焦以下4个方面。

  一是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加强5所高校、14个学科“双一流”建设,建设7个“优先发展学科”,培育50余个顶尖学科,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建设3所高水平新工科高校,支持2所医学高校多学科交叉融通,打造师范、财经、体育类等4所特色鲜明院校,引进3所知名高校,组建3所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分赛道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建设2-3个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增设3-4个基础学科博士学位点,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夯实基础研究的学科根基。

  二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科高校要对接12条重点产业链,深度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建设80个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校企联合举办20个现代产业学院、10个示范性软件学院FB体育、1-2个集成电路学院、3-5个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学科链产业链一体发展。职业院校要发布产教融合专业目录,对接产业建设30个高水平专业群,支持理工类高校招收优秀中高职毕业生、生产一线优秀员工就读本科专业,精准培养技能人才。组建生物医药、海洋工程、信创、数字经济等4个产教联合体;依托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2条重点产业链,试点组建2个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三是以服务发展为己任,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国家在我市高校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南开大学新物质创造、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学中心和中医一附属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推进3个高校海河实验室建设,培育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开展有组织科研,破解“卡脖子”问题。建立校企握手通道,梳理形成服务产业急需领域科技资源清单、可转化科技成果清单,举办校企对接会,支持高校设立成果转化机构,全面融入天开园建设,引导教师在园区转化成果、孵化企业,为天津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四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学科、平台建设需求,按照“引顶尖、增高端、扩规模”的思路,引育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流动机制,打造教育人才高地。制定市属高校专项考核方案,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比重,引导教师解决产业一线真问题,做真学问。推进教育数字化,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谢谢荆洪阳主任。下面,请市科技局朱玉兵局长介绍推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思路举措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前20。6家海河实验室入轨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15家;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5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双突破10000家;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数量实现增长均超过10%,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FB体育,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FB体育,按照《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在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推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聚焦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实施“完善京津冀科技合作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等重点任务,与科技部签署部市合作议定书,探索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新模式,与中国工程院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天津研究院,三地联合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一园一城”等科技合作载体建设;开展“天津科技河北行”等活动,实施“服务河北创新发展”项目。

  二是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重点推进实施“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建优建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等重点任务。构建“一核两翼”、辐射全市的天开园总体空间发展布局,推动落实支持天开园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建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全力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高标准推进海河实验室建设,评估优化市级重点实验室,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持续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科技领域重点改革,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股权激励等机制;持续深化科研作风学风和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

  三是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加快实施“成果转化解细绳2.0版”,“建立校企握手通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等三项重点任务。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创新举措,落实科技创新薪酬分配激励等政策措施;扩大企业和农业科技特派员规模;实施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专项发展计划。培育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200家、引育技术经理人2000名,每年开展沙龙、路演、对接等活动100场。

  四是着力强化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健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等四项重点任务。创新项目机制,推行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实施“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科技型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布局设立天使母基金功能性子基金,推动金融机构设立科创特色机构、丰富科创金融产品和业务;引育并举打造一批小试、中试、概念验证平台,发展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特色产业。

  谢谢朱玉兵局长。下面,请市委组织部张津生副部长介绍实施“智汇津门”计划、引育各类优秀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思路举措的有关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建设人才强市、构筑人才高地摆在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高度来推动。《行动方案》提出的“智汇津门”计划,主要目的是造就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智汇津门”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是覆盖领域全。聚焦我市发展目标和战略需要,提出引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延揽储备青年人才、培养选拔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实现“天下才天津用”四个方面举措。同时,坚持引进和培养两手抓、人才和团队一起引,制定覆盖不同领域和人才发展阶段的引育措施。比如,围绕我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人才需求,新增卓越制造人才项目,强化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政策支撑,使人才政策更加完善。

  二是支持力度大。坚持把培育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提出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提高人才政策“含金量”,打造精准有效的人才引育工作体系。加大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杰出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制造人才培养,开展海河工匠、天津市技术能手、天津青年科技奖评选活动,对不同类别的人才分别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加大支持力度,让人才受重视、有发展、有奔头。比如,更加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规模增加4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

  三是培养方式优。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探索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路径,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比如,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中,首次提出探索科研导师和产业导师“双导师”模式,把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导入人才培养过程,促进校企业联合育才,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发展能力。

  四是体制机制活。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聚焦人才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放权赋能、人才评价、收益分配上拿出更大力度。抓好向用人主体授权,实行科学家、企业家人才项目举荐制度,下放职称评审权,把“人才”决定权交给用人主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取酬、离岗创业,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发挥高校学科和科研优势、园区产业优势,开展高校和园区干部人才双向挂职。

  五是人才生态好。高层次人才更加看重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主要包括建设人才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平台和留学人员、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标志性区域等措施,进一步发挥平台载体对创新资源的吸引集聚作用。推动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提质升级,为各类人才在津发展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人才所急所需,推行“海河英才”卡制度,提出居留和出入境、社会保险、创业扶持等15项服务措施,让广大人才在天津安心工作、顺心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工作部署,把锚定五年与扎实干好每一年结合起来,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推进“智汇津门”计划落实,坚定不移优生态、耕沃土、搭平台,让人才与天津相向而行、相互赋能、彼此成就!

  谢谢张津生副部长。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国家和各省市都出台了系列激励政策,也做了大量工作,但高校成果“转化难”、企业“获取难”的两难困境依然存在。请问天津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有什么新的招法?

  习强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科技工作者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动方案将教育的“根”和科技的“本”做了有机融合、统筹部署,着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高校是科技成果供给的重要源头。习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在这方面,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一是校企之间存在信息不通问题。企业有需求去找科研成果,不清楚高校优势所在,不知道教师手里有什么成果,或者认为高校成果不实用、不可行。高校老师不了解企业技术需求,都认为自己的成果好,或者不知道转化路径;二是科研成果交棒存在卡壳环节。天津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教师没有精力、能力和财力搞成果转化,企业顾忌风险不愿意搞技术及商业化验证,导致一部分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走不到生产线。基于上述问题,行动方案以建立校企握手通道、构建实验室、中试平台体系为抓手,打造协同高效的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打通科技研发“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高校更多科研成果在津落地转化。

  一是政府托一把。政府部门主动作为,推动校企握手。建立市、部门、高校三个层面协调推进机制,即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高层定期会商机制,市科技局牵头的市校联合办公机制,市教委牵头的市属高校校地校企对接机制,细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着力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比如,发布服务产业急需领域科技资源清单、可转化科技成果清单(我们已在天津科技成果网上发布了485项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企业技术需求清单、意向承接企业清单,让高校和企业互相了解、精准对接。又比如,市教委正在组织若干场高校科研成果路演,企业踊跃参加、争先恐后。同时,我们将组织高校“揭榜挂帅”,解决企业提出的科研问题;市领导牵头组织保障重大经济价值项目,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筑桥开路。

  二是市场顶上来。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高、周期长、难度大、熟化慢、成本高等问题,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引育并举打造一批小试、中试、概念验证平台,开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投融资等服务,特别是要加强与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北京大学信息研究院等科技服务公司的合作,用好其在津的中试和检测认证实验室,增补基础研究成果和产业技术产品之间的“空间带”,助推更多科创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天开园等载体中落地、成长。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培育200家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引进20家知名科技服务机构,理工农医类高校应设尽设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培养技术经纪专业硕士研究生,引育2000名技术经理人,用专业化力量、专业化手段为科研成果找到下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三是高校沉下去。举办“五大道校企协同高端论坛”,支持高校每年组织50场校企对接会、走进1000家以上企业,推行高校、企业、政府招商部门干部双向挂职,引导高校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中提出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专项考核高校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在津转化成效,提高教师服务天津产业发展考核比重,完善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和股权激励等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创新举措,鼓励科研人员主动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实现高校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和实际贡献的转变。

  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请问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中,将如何推动教育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基础在教育。习多次强调,高校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FB体育、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贯彻落实行动方案,市教委将从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两个供给侧发力,力争做到三个提高,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

  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接我市重点产业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建设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举办现代产业学院、软件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组建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机制和模式,将产业链、创新链的技术创新、科学前沿和社会需求及时引入课程内容,让学生真正走进生产一线、科研一线,开展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实训或创新时间,加快培养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是提高科技研发能力。整合重组高校实验室体系,推进高校牵头的3个海河实验室建设,组建一批前沿学科中心,力争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天津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材料和储能技术等战略必争领域,设立重大专项,联合龙头企业组建跨院校、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力争取得一批迭代性、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培育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同时,也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攻关,让更多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主战场成长起来,涌现出来,有效加强高校人才梯队建设。

  三是提高服务产业质效。梳理形成服务产业急需领域科技资源清单,亮出高校专长优势,校企协同攻关,同题共答,攻克“卡脖子”技术。动态梳理形成可转化科技成果清单,举办“五大道校企协同高端论坛”,不定期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培养引进技术经理人,推动更多高校成果在津转化。目前,首批485项高校可转化科技成果已经发布,涉及信创、高端设备、绿色石化、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制定市属高校专项考核方案,完善高校和教师评价标准,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提高服务天开园和产业创新的考核比重,引导教师研究真问题,致力于解决产业一线的实际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摆在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请问天津将如何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制度,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激发人才活力?

  一是拓展人才评价主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将人才评价的权限放给市场、交给人才。在实施“海河英才”卡制度过程中,对于领军人才,可无需申报直接发卡;对于其团队的核心成员,经领军人才自主举荐后,不再进行评审,直接认定为高端紧缺人才。最近,我们采取领军人才举荐+高端人才直接发放相结合的方式,为天津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团队办理了“海河英才卡”,人才自豪感、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在推进各类人才评价工作时,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四唯”倾向,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突出破解关键难题、突破技术壁垒、高水平设计方案、高质量专利等标志性成果评价,进一步解除人才申报参评职称的条条框框束缚,切实为人才“减负”“松绑”。

  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结合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实施京津冀三地专业技术人员联考、联训,进一步深化职业资格互认。近期,市人社局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举办了二级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首次实行津冀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实施,为推动京津冀人才资质共评、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创造了条件。

  四是优化人才评价服务。围绕天开高教科创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和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需求,建立更加便捷的人才评价服务体系,优化“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高端紧缺人才根据业绩情况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支持企业夯实人才队伍,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请介绍一下天津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和下一步规划。

  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专门安排基础研究专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对基础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天津有条件搞基础研究,更有需求搞应用基础研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科技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天津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基石作用,建立依托“科学基金制”为核心的资助模式,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并催生一批原创性成果。一是“自主立项”管理模式入选国家科技改革典型案例,成功探索天津应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十三五”期间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3.8亿元,资助市级基金项目2652项,获中央科技经费支持31.58亿元,国家科研项目5584项;二是实施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培养市杰出青年150人,助推天津市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国家队”,截至目前,我市入选国家“杰青”160人、国家“优青”165人。三是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目前我市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数量达到15家。建设6个海河实验室、374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已获批,基本形成布局全面的实验室体系。四是催生一批原创性成果FB体育。在DNA信息存储算法、造血干细胞发育规律、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周其林院士团队科研成果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从头全合成,打造全球第一条吨级规模二氧化碳原料合成淀粉的工业车间制造示范线等一批产业化重大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对标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天津市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统筹部署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二是高标准构建实验室体系。高水平推进6家海河实验室建设,整合力量资源谋划争取国家实验室或基地,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数量实现突破,提质优化市级重点实验室,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施有组织科研,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挥实验室对制造业立市的支撑作用。三是加强合作共享。完善京津冀三地跨区域基础研究合作长效机制,采用统一组织、统一申请、统一评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的协同创新模式,针对三地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实现支持总金额和项目数量“双翻倍”,年度经费增至2400万、项目40个,鼓励项目成果在津转化应用。

  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能够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对天津科教人才发展环境建设的关心支持。同时感谢王旭书记和4位发布人的精彩答问。

上一篇:FB体育梧州人才网_梧州招聘网--中国广西人才市场指定市独家大型招聘网站
下一篇:FB体育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腾讯新闻发布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