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体育举行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政策专题解读新闻发布会,解读2023年“中山英才计划”特聘人才政策,介绍特聘人才评定优化方向、特色亮点,并就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宣传文化、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领域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人才兴,则发展兴、事业兴。去年4月,中山市创新提出特聘人才制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吸引了近千名人才报名参评,最终236名人才脱颖而出,获聘特聘人才称号,助推中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宣传文化、教育卫生、农村农业等七大领域主管部门,进一步优化完善了特聘人才评定方案和指标体系。为了便于社会各界深入了解有关情况,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评定优化方向、特色亮点,并就各领域相关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大家上午好!2023年的特聘人才评定窗口已经开启。在这里,特别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年来对中山人才工作,尤其是对特聘人才评定工作的关心关注。下面我对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工作部署,市委坚持和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力度,2022年4月,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审议通过了《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部署实施“中山英才计划”,明确实行“特聘人才”制度,这也是“中山人才二十三条”中最具分量的一个创新举措。
“特聘人才”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将过去以市人社局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调整为工信、科技等7大部门分别评定;在评价标准上,不再直接凭学历、职称、荣誉、奖项认定人才,而是改为向创新价值较大、专业能力突出、业绩成果显著、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倾斜。这些新举措与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关于优化人才评价机制的有关精神高度契合,也得到了全市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首批“特聘人才”评定工作经人才自主申报、组织专家评审等程序,共评出236名,并在今年第十届中山人才节期间全面入聘。目前,已按补贴发放比例发放了特聘人才首期补贴近2300万元,同时,积极优化人才医疗、住房、教育等政策,从多个层面对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更高礼遇,有力保障优秀人才扎根中山创新创业。
今年上半年,市委组织部联合7大领域主管部门进行深入调研摸底,经过多轮研究协商和密切沟通,7个部门进一步优化完善了“特聘人才”评定方案和指标体系。同时,今年的评定工作也得到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和支持,相关方案和指标修订也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呈现新亮点。
一是紧扣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调整优化评定指标。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动态优化7个领域特聘人才评定指标。比如,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坚持以制造业当家为导向,拓宽举荐企业范围,挖掘更多初创型、成长型企业人才;科技创新领域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要求为引领,放宽申报人员范围,将专业技术成果摆在首位,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农业农村领域的指标设置坚持学历学术型和实操技术型并重,深入挖掘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田秀才”与“土专家”,为落实市委强镇兴村“1388”行动方案提供人才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从今年开始,仍在相关人才计划资助期内的人才可参评特聘人才,经评定入选后,保留入选资格三年,待相关人才计划资助期满后 再签订聘约,享受特聘人才相应待遇和服务;属原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的,核发新旧待遇差额。
二是专门增设特别引进条件,为新引进人才开辟即报即聘绿色通道。这是今年特聘工作最大的变化,主要是进一步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在原有按评分指标体系评定方式的基础上,增设按特别引进条件评定方式。对上一年度1月1日以后入职中山,或有意向到中山全职工作的人才,只要符合特别引进条件,实行随到随核,即核即聘。特别引进条件重点向新引进人才倾斜,按“做大增量,激励存量”的原则,开通人才引进直通车,为各单位常态化招才引才提供政策支撑FB体育,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山。
三是为“两区”和镇街赋权,更精准贴近产业需求。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为试点,在人才自主评审上充分授权,下放企业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两个领域特聘人才评审权限,直接拿出部分名额由“两区”评定,支持“两区”结合产业特色与人才需求制定差异化指标,集聚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同时,今年我们进一步优化评定系统,实现全流程在线申报,有效落实镇街初审权与推荐权。
中山敞开胸怀拥抱各领域优秀人才,要在全市上下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氛围,让人才来到中山创业工作生活有奔头,感到暖心舒心。下来,我们还将以“特聘人才”评定为契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我们将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发挥“特聘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性作用,实施“百人百企百村”行动计划;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制度,支持和重点培养“特聘人才”潜心研究、不断创新;高标准建设中山人才公园,谋划在翠亨新区布局建设“中山国际人才岛”,建设人才生态馆、人才研习馆、人才研修馆等多元化的服务阵地,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
各位媒体朋友!今年的“特聘人才”评定工作已经启动,申报公告已在“中山人才”公众号和7个主管部门官方媒体发布,截止时间是9月8日23:59。希望通过今天的新闻发布,进一步动员和邀请海内外各领域人才,包括已来中山的人才和有意来中山的人才踊跃申报参评特聘人才,让更多人才了解中山、扎根中山。我们在此诚邀海内外英才来中山创新创业、安居乐业、建功立业。
谢谢。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媒体朋友围绕今天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举手示意。现在开始提问。
中山日报:今年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聘人才政策相较于去年作了哪些修订,有什么特点?重点想引进哪方面人才?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2年我市评定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聘人才35位,包括一位市外引进人才,符合补贴发放要求的特聘人才,补贴已全部发放到位,人才子女入学需求也已经全部落实。这些人才已经在为中山的高质量发展事业发光发热。
今年,我们在总结去年的经验基础上,优化并印发《中山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聘人才实施细则》。对比去年的实施方案,今年细则有两个亮点:一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点更加鲜明。在今年的特别引进条件设置中,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设立特别引进条件有其特殊性,主要是类型多、跨度大,包括社科理论、新闻媒体、文化文艺、网信等多个领域。为了让条件设置涵盖所有领域,且包括荣誉、奖励、经历各项类别,市委宣传部多次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领域专家、特聘人才的意见,修订条件目录10余次,形成了现在的包含40条认定标准的《特别引进条件目录》。二是评分体系更加完善。经过多次征求意见,今年的按指标计分的评分体系更加符合宣传思想文化实际。考虑到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有其特殊性,存在“有专业特长、专业水平高,但学历可能较其他行业人才偏低”的情况,在评价指标设计上适当降低学历学位的比重,提高业绩评价比重。同时在业绩评价中占比最高的专业技术成果(45分)方面,为了平衡各细分领域的评分标准FB体育,针对去年社科类专业技术成果指标较少的情况,专门组织市社科联、社科界专家、特聘人才召开座谈会,完善相关指标,力求更加科学精准评价人才,做到以业绩为导向,突出专业水平,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统一,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并重。
2023年,按照“文化兴城”的工作部署,我们将继续以弘扬香山文化为主线,培养“文化人”,建设“文化城”,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所以,今年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计划重点引进符合“文化兴城”需要的人才。一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社科理论人才,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获得者、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二是传播中山人文之美的新闻媒体人才,例如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广东新闻金枪奖获得者。三是创作文艺精品的文化文艺人才,例如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四是维护网络安全、建设数字化平台的网信领域人才,例如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接下来我们将严格按照实施细则确定的程序和要求,进一步把特聘人才工作落实落细,实实在在服务好人才、扎扎实实保障好人才。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凝聚人才发展合力,为高质量落实文化兴城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新快报:较首期教育和体育领域特聘人才评定,今年的评价体系有何优化和更新吗?有哪些特点?
为实现“人才”和“发展”的双向奔赴,市教育和体育局认真总结首期特聘人才评定的经验,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听取专家建议,结合实际对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2023年特聘人才评定方式更新为按指标计分和按特别引进等两种,在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表之外,增加了特别引进条件目录FB体育。主要特点体现在:
1.突出分类评价原则。2023年评价指标体系将分为高教、普教、中职、体育四个序列独立呈现。
2.突出影响力、紧缺性和贡献度。适当提高了专家评价权重,综合考量人才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和实际贡献。
3.突出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多元性和包容性。根据不同序列人才特点赋予不同指标激励项,科学设置评分比例及数值,既要“高精尖缺”高端人才,也要实用型专家。
4.突出“引”才决心。特别引进是一种“即来即核”“一事一议”的个性化引才模式,极大缩短了引才周期,快人一步完成人才引进。
5.突出不拘一格选才引才。去年的参评范围是我市全职从事教育和体育工作,与相关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依法在中山参加社会保险或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才,或有意向到中山全职从事教育和体育工作并签订意向书的海内外人才。今年的参评范围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与我市民办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相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意向书的人才。总之,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并在教育体育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和成果的人才,均可参评。
南方都市报:今年的特聘人才政策中,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的评定对象范围、评选方式等都作了比较大的调整,请问都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具有哪些特色亮点?
在总结去年特聘人才评定工作经验基础上,市科技局今年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标准,修订印发了《中山市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我市科技创新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是评定对象范围更广泛。去年评定对象范围主要面向重点科研平台和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科研团队,今年评定对象范围不局限于平台和团队,只要是科创人才都可以参评,为更多中山科创人才提供申报机会,更好地发掘创新价值大、专业能力突出、业绩成果显著、贡献杰出的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
二是评分指标更加全面。去年主要以申报人在中山缴纳个人所得税情况体现个人能力与贡献,今年的评分指标体系囊括了申报人学历、专业技术成果、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经济贡献度等,全面反映特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注重考量特聘人才取得的科研成果。因此,专业技术成果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分值占比最高,重点从“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授权发明专利”“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专著和编著”“获得新药证书及形成的新产品或新装备”“在SCI、SSCI等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论文”“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设置了由专家打分的主观指标,由评委会专家对申报人个人创新能力、工作履历,对所在单位、行业(领域)FB体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等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另外,为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在我市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评价体系中还设置了加分项。
三是创新科研团队引才作用更加突显。今年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评分指标体系表中专门设置了申报人是否参评过科技创新科研团队的评价项。设置这一项评价项旨在鼓励更多科创人才积极参与创新科研团队申报工作,突显创新科研团队在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中的优势。
四是创新人才引进渠道更通畅。首先增设了特别引进条件,凡是符合特别引进条件的科创人才,就可直接评定为相应档次的特聘人才,鼓励用人单位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其次,参评名额没有限制。按特别引进条件引进的,满足2022年1月1日以后入职中山,已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并依法在中山参加社会保险或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就可以参评;若还未入职,但有意向到中山全职工作的市外人才,已签订意向书的也可以参评。按指标计分参评的线分以上的就可以参评。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中山,不断充实壮大我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南方日报:请问今年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评定细则优化了哪些内容,有哪些特点。在农业农村生产工作一线的“土专家”,将如何突破职称、论文、学历、奖项等方面的限制脱颖而出。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为更有效落实《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相关举措,完善我市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评定架构,优化评定指标,培养引进紧缺、实用农业农村人才。市农业农村局在2022年度特聘人才实施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和补充完善市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的申报条件、参评方式、评定标准及程序等内容,修改并印发了《中山市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明确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定义,让申报条件更加清晰。界定符合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的工作范围是指从事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科技FB体育、农村实用技能、乡村治理、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将博士特别引进附加条件单列出来,让人才激励导向更加精准。针对我市从事农业农村一线工作的博士较少的情况,结合农业农村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2023年中山市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博士引进附加条件目录》,符合条件的博士经审核即可入选特聘人才,到中山工作后除领取中山青年后备人才补贴外,还可叠加领取特聘人才补贴。三是优化参评评价指标。根据上一年度专家评分情况分析,个人参评评价指标中“工作胜任能力”和“工作认可度”这2项指标以专家评分为主,主观性较强,不容易客观反映申报人的工作表现。因此在今年的指标体系修订中我们删除了这2项指标,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客观、更科学,真正让农业农村领域新引进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四是增加镇街推荐参评方式。为有效挖掘农业农村领域“土专家”“田秀才”,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专门增加镇街直接推荐参评方式,使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选育真正覆盖农业农村工作一线。各镇街主要从实践经验、行业影响力、生产带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每年推荐1-2名优秀人才参评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今年农业农村特聘人才评定坚持“两条腿”走路,学历学术型和实操技术型并重,坚持需求、效果导向,真正为中山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百千万工程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
广东广播电视台:综合领域与其他六个领域的区别?服务业的人才应该如何选择申报参评?
综合领域主要是指除企业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卫生健康、教育体育、宣传文化、农业农村以外的其他领域。综合领域与其他六大领域,是属于互为补充的关系,对能清晰判断符合六大领域申报范围的,我们建议人才选择相应的专业领域来申报。
不属于前面六大领域的人才,可以选择到人社部门负责的综合领域申报。我们在接受申请时,也会再详细解答并指引申报方向。对于新兴行业以及高技能人才,比如电商、物流、数字化以及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我们建议选择综合领域来申报。
今年综合领域特聘人才评审,分为按指标计分参评和按特别引进条件参评两种。一是按指标计分参评。今年为凸显综合领域特点,一方面为专业技术人才优化普适性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专门为高技能人才群体新增专门的指标体系。对评分指标体系进行细分,有利于我们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业绩、贡献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值得关注和提醒的是,今年新增的高技能人才评分体系,主要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各行业高技能人才,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较以往更为客观科学,比如设置带徒传技、绝招绝活等评价维度,有利于更好发掘能工巧匠,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按特别引进条件参评。按照市人社局近期公布的《中山市综合领域特聘人才特别引进条件目录》,获得有关荣誉、奖项,且2022年1月1日以后入职中山的人才或有意向到中山全职工作的市外人才申报特聘人才,实行随到随核,即核即聘,缩短人才引进时间差,想来就马上能入聘。
南方日报:今年是我市开展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工作的第二年,目前有什么新进展?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市工信局负责全市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前段时间我们修订并印发了《中山市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特聘人才实施细则》,今年企业管理领域特聘人才申报工作已全面启动。相比去年,今年的评定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拓宽了举荐企业范围领域,优化了评分要素体系,开通了对优秀人才特别引进渠道。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突出考量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和企业对中山的贡献。企业根据人才对企业经营发展作出的贡献大小确定举荐参评人选,评分体系里也增加了对企业营收、工业投资等评价项目,突出企业经营发展与人才贡献的关联,强化用人主体的自主权。
二是拓宽举荐企业范围。今年举荐企业范围更宽、数量更多。举荐企业范围主要有3个方向,包括上一年度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市专精特新培育企业;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且实施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已备案的规上、限上企业。举荐企业范围拓宽,有利于挖掘更多初创型、成长型企业中的核心骨干人才,扩大政策惠及面,吸引八方英才汇聚中山。
三是优化人才评定指标体系。修订完善评分标准,设定专业能力、创新价值、企业贡献、个人业绩贡献等四方面16个评分项目,更加全面系统评价、遴选符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缺”的特聘人才。
四是开通优秀人才特别引进渠道。对曾担任过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强企业高管,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中国专利金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十三类人才,开通随到随核,即核即聘的绿色通道,确保人才引进渠道畅通,吸引顶尖人才集聚中山。
中山日报:2023年度“中山英才计划”卫生健康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工作,有什么新变化?
卫生健康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工作,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创新我市卫生健康领域人才评价方式作出的重要改革。2023年特聘人才评定方式调整为按指标计分和按特别引进两种方式进行,在专业设置、评定条件上进一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持续强化特聘人才的头雁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聚焦”:
1.聚焦紧缺专业人才。将群众急需的医疗卫生健康紧缺专业(如全科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等)纳入指标评价体系。
2.聚焦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对镇街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单位级别,按2个维度予以倾斜加分。
3.聚焦医教研融合发展。科学评价获奖、论文、专利、科研等专业技术成果及荣誉。鼓励长期投身一线、在临床服务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也支持培养临床服务与应用研究均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
4.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我市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市,因此,在特别引进条件中,我们重点突出了中医药人才评定权重和导向,将“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中医药领域专家纳入特别引进条件目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分量。
5.聚焦加速人才引进。今年新增的按特别条件引进,将医疗卫生行业急需紧缺的重点人才纳入引进范围,对“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获得者等23类人才实行随到随核及公示,缩短人才引进周期。
由于时间关系,问答环节就到这里。如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会后请与我们工作人员联系。
筑得好巢方引凤栖,花开芬芳群蝶自来。当前,中山迎来了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和深中通道即将开通的叠加利好,是一片大建设、大发展的热土,也是一片适宜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热土。我们坚信,随着特聘人才政策的有效实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新时代人才画卷将在中山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徐徐展开,中山人才工作将会迈上更高的台阶、开创崭新局面!在此,也希望各媒体朋友今后更多关注和宣传特聘人才政策,共同营造尊重人才、呵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舆论氛围,为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打造“美丽中山、投资热土”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大家!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60575B1-2020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