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体育·(中国)平台入口
2022-12-14 10:57:02

【特刊FB体育】人才强 事业兴

分享到:

  FB体育中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人才工作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架起了中国特色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汇聚了强大力量。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日益扩大。FB体育目前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约8000万人。拥有110多万个事业单位,3000多万名事业单位人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事业单位已成为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发挥不断增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到中国天眼、北斗导航,从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到疫情防控、助力脱贫攻坚……一批批专技人才坚定爱国奋斗奉献之志,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随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人才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我国人才事业更加蓬勃发展,广大人才正迎来新的春天。

  建党初期,围绕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等理论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广泛讨论,总体上认为知识分子具有革命性,应当团结知识分子共同革命。FB体育抗日战争爆发后,FB体育为解决干部缺乏问题,我们党大力开展了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参军及加入干部队伍工作。党联合并团结知识分子共同抗日,逐步确定了团结、吸收、教育知识分子的政策。在中国的先进性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巨大感召下,“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据统计,1938年至1939年间,约有6万名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日伪反动派的重重障碍投奔延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建立了一批医院、学校、保育院、托儿所等,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1.1939年12月,为中央起草了著名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2.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类建设人才极度匮乏,党中央把人才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日程,加快培养新中国建设急需人才。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把专业技术人员归为国家干部序列,职务实行任命制,同时实行“学衔”制度,作为确定工资、政治与生活待遇的依据,提高了科技人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地位。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四化”任务。党中央强调要建设庞大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文艺家、理论家、新闻工作者队伍。响应祖国的召唤,海外赤子纷纷回归,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被统一调配到西北、西南等重点建设一线,投身火热的建设事业,以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创造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等辉煌成就,为新中国建设与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我国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主要实行与党政机关一致的干部人事制度,“事业单位”一词首次出现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

  1.1949年12月,中央下发《关于保护与争取技术人员的指示》,强调对工程技术专家“必须妥为保护”。按照中央规定,国家全盘接受了这批专业技术人员,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员,基本沿用了旧的制度,对他们的学术技术等级和学术职务,FB体育经过核定后基本予以保留。中央政府为旧有的200多万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和职位。

  2.1953年11月,中央印发《关于统一调配干部,团结、改造原有技术人员及大量培养、训练干部的决定》,要求认真贯彻党对待技术人员的政策,进一步做好团结、改造原有技术人员的工作,大量培养、训练新的技术工人和新的技术专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广大知识分子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党中央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和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激励和使用政策,建立了技术职称评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博士后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等。199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党中央不断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完善人才奖励制度,设立了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等一系列奖励制度,实施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等一系列人才选拔培养工程。2003年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07年,党的报告和新党章,首次把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其中,推动我国人才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目标要求。2011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出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新时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

  改革开放初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改革初步探索阶段,提出干部分类管理思路。1995年,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专门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议,明确了“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人事制度改革思路;进入21世纪,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基本形成。

  1.恢复和改革职称:197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职务问题的请示报告》,恢复原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职称。1986年,国务院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2.博士后制度:1985年7月,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开始实施,1985年11月,第一批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成立。

  3.政府特殊津贴制度:1990年,为充分体现对知识分子的关心爱护,解决他们生活待遇偏低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2008年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范围。

  4.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年,原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启动实施了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专项工程——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5.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确定为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明确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分批建设200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2016年,中央颁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对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始终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把方向、谋思路、定政策、促改革。人社部门聚焦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高精尖缺”培养导向,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服务体系,鼓励引导专技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事业单位进入“依法管理”的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鼓励事业单位人员投身脱贫攻坚战、引导事业单位人员流向基层等政策文件纷纷出台,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以岗位管理、聘用制度、公开招聘三项基础制度全面入轨运行为标志,事业单位转换用人制度、搞活用人机制取得重大进展,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正朝着法制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释放出强大的创新创业动能。

  1.完善人才评价机制: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随后,《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陆续出台。2018年10月,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人社部门重点清理人才项目、职称评审等工作中涉及“四唯”的做法,激励专技人才创新创造,多出成果、多实现成果转化。

  2.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启动。这是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博士后专项支持计划,旨在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拔尖人才的又一重要举措。计划着眼于国际人才竞争,为国留才;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为国选才;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国育才。

  3.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大力推进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发挥人才在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解决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匮乏、FB体育整体素质不高、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2019年中办出台《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全面开展“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审工作,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政策支持倾斜的力度;选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表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在贫困地区遴选建设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支持贫困地区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高级研修项目向贫困地区开放;2019年和2020年,人社部连续两年重点支持100个专家、留学人员和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服务项目,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

  5.关心关爱医务人员:2020年2月,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人社部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的人事激励措施,奖励工作重点向疫情防控救治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倾斜;对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优先晋升职称或专业技术岗位等级。2021年4月,国家卫健委、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切实保障医务人员权益,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6.《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2014年,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行政法规,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公开招聘、聘用合同、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和人事争议处理等人事管理主要环节都作出明确规定,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一路走来,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形成了许多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这是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必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围绕发展,服务发展,才会有动力,有活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尊重人才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有利于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创新体制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必将迈着更坚实的步伐,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的奋斗史诗!

上一篇:祁阳市举行“弘扬奋斗精神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专FB体育题分享会暨人才工作新闻发布会
下一篇:沈阳: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 打造人才强市FB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