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体育·(中国)平台入口
2022-12-18 17:34:26

传媒观察丨华中新专探索新闻人才培养的专FB体育业化之路

分享到:

  FB体育编者按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满足向解放区输送新闻干部的需要,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简称“华中新专”)在苏皖解放区创立,成为解放区设立最早的一所新闻专科学校,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重要源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晓锋教授在《传媒观察》2022年第11期刊文,认为因应革命形势变化,华中新专经历了专业化、专门化和制度化的探索和演进,以《新华日报》《苏南日报》等党报的业务骨干为主体的教学管理队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立场,开辟了以党报观念为引领、人民立场为本位、学做一致为方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模式,富有时代启迪意义。

  新闻人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历来重视新闻教育。1939年,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南方办事处在桂林开办战时新闻工作讲习班,范长江、孟秋江、夏衍等分别授课;香港分会则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由郭步陶、金仲华、恽逸群等人执教。1941年6月20日,《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指出,“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发展,首先决定于宣传鼓动工作干部的培养。培养掌握马列主义而又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宣传干部,这是党的一个严重的和长期的任务。”1945年3月,范长江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办新闻培训班。至1946年初,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及《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兼总编辑范长江领导创建了“全国第一所革命的新闻专业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简称“华中新专”),探索了新闻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之路。本文通过对华中新专的演变历程的考察,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独特模式。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新四军创建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根据地已连成一片,形成苏皖解放区。10月24日,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宣布成立。12月9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创刊。《华中分局(军区)关于加强新华日报华中版及加强新华通讯社华中分社的决定》第九条指出,“现有党报人员应十分注意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业务上之修养,努力提高质量,而各地领导机关配备新闻干部时,必须选拔适当的干部,不应以不郑重之态度出之,各地新闻干部十分缺乏之处,应有各地领导机关负责补充。”新的革命形势意味着华中地区需要大量的新闻人才,特别是具有专业素养的新闻专门人才。

  范长江提出了创办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建议,由《新华日报》(华中版)秘书长谢冰岩牵头具体筹办。1946年1月24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刊登招生简章,宗旨为“培养新民主主义新闻事业各项人才”,招收“中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曾经服务新闻机关而具有相当文化水平者、经华中各地新华社或各分区报社保送者”。简章发出后吸引了一批解放区各地的知识青年,原计划2月15日开学,后提前至9日。校址设在淮阴北门大街大陆饭店院内。范长江担任首任校长,《新华日报》(华中版)副社长包之静任副校长,谢冰岩任教育长。

  首期学员大多数是从华中建设大学毕业生中选取的,其中编通科80人,经理科(发行)30人,电务科22人。在课程设置上,首先由恽逸群讲授四整天《新闻学概论》,讲稿连续刊载于《新华日报》(华中版)的“新闻工作”专刊,后整理成《新闻学讲话》出版。范长江开设专题讲座《论人民的报纸》,包括人民与报纸、报纸发展的道路、人民报纸的基本问题、报纸的作风问题、干部与修养问题等几个部分。其它课程有《文艺政策》《国内外新闻事业概况》《解放区新闻事业概况》等,还邀请华中局的相关负责同志开设国际问题、国际形势等讲座。这些课程注重对学员理论修养和新闻观的塑造和培养,体现了为党和人民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核心要求。1946年5月,范长江奉调南京担任和平谈判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恽逸群接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兼华中新专校长。

  其后,由于战时局势的变化,华中新专的办学受到影响,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基本方向。全面内战爆发后,华中新专随《新华日报》(华中版)迁至山东莒南县,于1947年2月改称华东新闻干部学校,恽逸群任校长,谢冰岩任教育长。1948年春,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新华日报》(华中版)在阜宁复刊。华中新专也恢复招生,于6月28日正式开学,校址位于江苏射阳县合德镇千秋港。华中工委宣传部部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俞铭璜兼任校长,副社长徐进任副校长兼教育长,总编辑秦加林和副总编辑冯岗兼任副教育长,后由编委和经理罗列接任教育长。俞铭璜在开学典礼上作了《怎样做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动员报告。专业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地方报纸的大众化》《采访和通联工作》《文艺副刊的编辑》《新闻与地理》等。第二期学生主要来源为华中各分区党报的编辑、记者、通讯员,以及国统区前来的大学生,设有新闻和电讯两个队,于1948年11月毕业。

  1948年12月,华中工委和《新华日报》(华中版)迁至两淮地区。1949年1月19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在报眼刊登了华中大学新闻系招生广告。后恢复原校名,即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址在淮安县板闸镇西街。第三期的正副校长仍为俞铭璜、徐进,教育长罗列。学员大多数来自国统区和新解放的城市,一部分由华中大学、华中党校转入,共计120人。专业课程《报纸的大众化》《时事报道》《采访和通联工作》等全部由《新华日报》(华中版)报社的同志讲授。配合渡江战役,1949年4月上旬,学校迁往泰州城外西冯庄,有三批学生分别调往上海、南京以及在当地参加《苏北日报》的相关工作。同年4月25日,学校的其他师生渡江至无锡。6月,第三期学员毕业。

  至此,沐浴着革命烽火成长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历史告一段落。这所“中国在解放区创办较早、时间延续较长的一种‘抗大’式新闻干部学校”,从一开始就注入了红色基因,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专业化培训之路。

  随着苏南地区的解放,1949年4月,苏南区党委成立。原定在无锡出版的《新华日报》(苏南版)改以《苏南日报》之名,于5月6日创刊,被称为“苏南人民的报纸”。华中新专更名为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由苏南区党委主办。

  苏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汪海粟兼任校长,副部长兼《苏南日报》社长、主编徐进任副校长,教育长仍为罗列。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书记徐进,副书记罗列,委员汪克之、孙葵君、焦彬、胡子衡、汤锡淮。校址设在无锡惠山北麓的云起楼。此时的学校相当于华中新专的第四期。实际招收学员220人,设三个班、一个队(电讯队)。

  苏南新专特别注重革命形势教育,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7月3日,苏南区党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汪克之作《革命学校的民主生活》的预学习报告;7月4日,徐进作《革命学校的青年问题》的报告;7月6日,罗列作《群众观念与劳动观念》的报告。这些报告“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努力克服诸如为个人求出路谋职业的片面观念,树立正确的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

  7月11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罗列致开会词,介绍了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前身——华中新专创办经过,勉励大家为新中国人民新闻事业努力。校长汪海粟“上第一堂的新闻理论课”,指出创办新专的目的,是要培养一批有明确的人民立场、能学新的新闻业务、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的新闻工作者;其次说明党对新闻事业的重视,要求报纸成为彻底打倒反动统治及建设新中国有力的宣传者及组织者;还号召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课程有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罗列的《新闻学概论》、《苏南日报》副总编辑兼秘书长杨巩的《全党办报与通讯工作》、副总编辑高斯的《写作与采访》、副总编辑凌建华的《编辑方法》等,参加授课的还有汪海粟、徐进、秦加林、马达、蔡修本等。至1950年5月,苏南新专学员全部结业。

  苏南新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开办的一所大专程度的“革命学校”,既学习政治,又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并经《苏南日报》实习,经毕业考试合格后才发给“毕业鉴定”(相当于毕业证书)。”可以说,苏南新专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专业化道路,一方面,苏南新专的办学主体仍然是原《新华日报》(华中版)核心领导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教育立场,继承了华中新专的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又与新的革命、建设形势相结合,将培养宗旨从具有革命时代烙印的“培养新民主主义新闻事业各项人才”,调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培养人民新闻事业的工作人员”,反映了“新专”从革命时期向建设时期的过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专业化实践的与时俱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新闻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新闻人才也有了新的需求,新闻教育终于从专业化的短期培训进入到专门化的学历培养阶段。1958年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向省委请示,“我省新闻事业有很大发展,各县市报均已相继建立,但新闻干部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修科(三年制),同时设立江苏省新闻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四年制),校舍和经费由省教育厅、FB体育文化局、出版社和新华日报社解决。

  1960年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委教育卫生部向省委报告,提出:“近两年来,为了适应今后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干部需要大量增加(如县报从目前的八开二日刊改为四开日刊,编辑干部就要增加一倍以上),新闻教育事业必须有较大的发展。同时,目前新闻学校和新闻专修科学生人数均不多(新闻学校193人,新闻专修科60人),但组织领导和教学力量却分在两个单位,这样对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均不便。为此,我们意见将新闻学校和南大新闻专修科合并,成立‘江苏省新闻专科学校’,以便于加强领导,提高教学质量,统一规划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年7月28日,省委批复同意成立江苏省新闻专科学校。8月24日,省委宣传部从新华日报社调夏晨中等9人至江苏新专任职。

  9月9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发通知给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明确江苏新专由省新闻出版局具体领导。学校由新华日报社代管,《新华日报》副总编辑李维兼任校长,叶春生、李扬、夏晨中任副校长,党总支书记崔德成,教导主任葛雨生。江苏新专成立后,原南大新闻专修科和新闻学校的学生均转入,同时招收新的高中毕业生(三年制)和初中毕业生(四年制)。

  江苏新专不仅在体制上延续之前的传统,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保证了新闻教育的正确方向。在1960年独立建制以后,更依托《新华日报》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建构了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新闻宣传战线输出了一批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湛的骨干。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教育的层次亟待提高。1964年6月,教育部向江苏省委宣传部发函,“同意在南京师范学院增设新闻专业,今年招生30人。”全国师范院校的第一个新闻本科专业正式获批。与此同时,江苏新专建制撤销后并入南京师范学院,崔德成、夏晨中、夏莱蒂、关肇昕、黄纪明、华谷平、汤尧先等教师随调进入。

  考虑到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政治性要求,新闻专业设在马列主义教育系。1964年招收学生共32人。原江苏省新闻专科学校副校长夏晨中担任系副主任兼新闻专业负责人,党总支书记崔德成,夏晨中、关肇昕等分别讲授《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等专业课程。毕业生在回忆中认为,新闻专业的培养形成了“思想教育严,课堂教学活,实践采访多,学习效果好”的特点。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设在马列主义教育系的新闻专业,政治课占有较高比例;注重课堂教学,媒体部门领导和记者进入课堂,《新华日报》副总编辑高斯、秘书长王淮冰等到校讲课;注重专业实践,配合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安排了大量的专业实践和学工、学农、学军实践,如全班同学参加江苏省贫下中农代表会议的报道工作。这样的培养模式既延续了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特别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又承继了江苏新专的师资与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实践齐头并进。

  后来新闻教育一度中断,但在1977年底,全国恢复高考,江苏省委宣传部决定在南师中文系设立新闻班。共招收了41人,于1978年4月入学。为了加强这批学生的培养工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局、新华日报社和南京师范学院均作出了专门且妥善的安排,“该班学习期限为四年,前两年由南师负责,后两年可单独编班,由新华日报社主要负责,南师给予大力协助。FB体育”也就是说,前两年的中文基础课由南师负责,后一年半的新闻专业课和半年的实习以新华日报社为主。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颇有助益。

  1984年之后,新闻专业恢复连续招生。1995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开始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之路。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王霞林指出,“新形势呼唤着新闻宣传提供更好的舆论环境,更有效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凝聚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当今人民群众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令,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加强新闻事业建设,使之拥有最前沿的新闻理论研究、最先进的新闻传播技术、最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而这一切,都在呼唤一个崭新的融科研、教育为一体的高层次新闻教育机构的诞生。”当时成立的江苏省新闻传播教育指导委员会即由省委宣传部、省教委、新华日报社、江苏电视台和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主要负责人组成,既引领新闻教育方向,又创新了“部-委-报(台)-校”一体化培养路径。

  从此,由华中新专开启的新闻人才培养不断顺应时代潮流,经历了专业化培训、专门化培养的探索,进入到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时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有力建设者。

  从烽火硝烟中出发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一路发展演进为后来的苏南新专等,在指导思想、办学宗旨、教学方针和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探索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模式。

  学校从一开始就注入了红色基因,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引领人才培养的航向,无论是华中工委宣传部,还是苏南区党委宣传部、江苏省委宣传部,均直接领导学校的建设和人才培训、培养。从华中新专初创起,指导思想是以无产阶级的立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培养既懂得党报的性质和任务、又熟悉一般办报业务的新闻干部。

  首先,在培养理念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华中新专时期,根据恽逸群讲稿整理出版的“解放区第一本新闻学教科书”《新闻学讲话》,“是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新闻学理论的著作”。恽逸群还提出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四基五性”,所谓“四基”即四个基本训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训练、党在当前各项具体政策的基本训练、一般历史知识和调查研究当前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基本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所谓“五性”是指新闻的真实性、正确性、针对性、时间性和生动性。这一培养理念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还遵循了“学做一致”的办学方针,FB体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启迪意义。可以说,华中新专从一开始就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重要开拓者,此后的苏南新专等则成为追随者和实践者。

  其次,从教学教材上注重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第二期复办华中新专的校长俞铭璜被誉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色的党的宣传工作者”,出版了宣传人生价值的《新人生观》;副校长徐进直接将的《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革命和中国》作为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材;第三期组织学员系统学习的《新民主主义论》《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论员的修养》、克鲁普斯卡娅的《列宁是党报的编辑者和组织者》等;《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一直是新闻业务课的必读材料。

  人民立场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和党报观念在教育中的贯彻,是华中新专等革命学校的教学原则。华中新专二期毕业生刘振曾回忆:“在新专受到的教育内容,较为系统,不论是听首长的形势报告、教师的业务讲课,都感到新鲜、深刻,使我第一次受到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初步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首先,新闻教育者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范长江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我们的报纸,一定是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为人民的,是属于人民的,这样才是好的报纸。”1949年3月学校渡江南迁前,徐进曾经作《革命人生观和人生观的革命》《革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报告,“人应以无产阶级利益为出发点,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把为工农兵服务作为自己的基本立场,要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辩证法,这就是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解放初期,杨巩指出:“我们办党报的任务是宣传教育。对新区人民报道各类体现政策的事例,就是让群众知道党和政府在干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这些学校的主管和教师的言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基本立场。

  其次,新闻教育者拥有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经验。华中新专的发展演变中,《新华日报》(华中版)、《苏南日报》和《新华日报》的骨干成为主要师资,他们的丰富新闻从业经验,特别是在参与创办和编辑党报中的锤炼,使他们的人民立场在教学中得以凸现。

  从主要课程的讲授者及其新闻从业经历可知,除《新华日报》(华中版)秉持“华中局的党报,同时也是华中人民自己的报纸”立场外,《前锋报》“仗义执言,为民前锋”、《江淮日报》“公开宣称本报是有党性的”、《新华报》是“根据地人民的言论机关”、《盐阜大众》和《盐阜报》坚持“党性、群众性、组织性、战斗性、指导性”,等等,这些媒体实践的共性即是党报观念和人民立场,而包之静、徐进、罗列等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新专的教育教学之中,无疑使新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基因得以传衍。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新闻教育的基本方式,“学做一致”是华中新专及此后的新闻教育机构不断强化和优化培养体系的重要指导,是新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首先,坚持学做一致的办学方针。华中新专从1946年筹办起就提出了“学做一致”的办学方针。“拟延聘中国新闻界知名人士及具有新闻工作经验者多人为教授,教学方法采用学做一致方针。”引入了专业理念,FB体育注重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同步发展,一直坚持《新华日报》和《苏南日报》的专业记者编辑直接授课,对于专业人才的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的专门化培养和制度化建设时期,无论是校内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还是校外媒体的联动,都得到良好的推广。

  其次,实践学做一致的教学过程。当时的新闻教育都按照党对报纸、通讯工作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使每一位学员快速掌握新闻理论和业务知识,并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在苏南新专、南师新闻时期,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群众运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教育的行家里手”、苏南新专教育长罗列倡导创办校刊《新记者》,一开始是手抄报,后改为铅印。当时的学员在日记中记录了1950年初的一次经历,“我们这次学习新闻业务是学做合一,边学边做。今天轮到我们小组编‘手抄报’,我当‘记者’,到二班各级去实习采访……”“由高斯、凌建华讲授新闻编辑记者业务后,校部为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员在实践中增加编辑、记者和写作等业务才干,同时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端正思想作风,FB体育即组织各班出刊油印小报评比活动。”1966年,南师新闻专业同学到农村实践,为了总结经验,于4月4日创办了《战斗报》,《发刊词》中提出:“主要任务就是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著作,改造世界观;其次是摸索创造办学经验。在学习上,主要靠同学自己闯,老师做些辅导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应当边劳动,边学习,边宣传,边为贫下中农服务。”这一实践,不仅与当时的办学理念一致,也与新闻专业学生的学习高度结合。

  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及至新时代,中国领导下的新闻教育不断发展,华中新专的演变过程尽管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但其所建构的党报观念、人民立场、学做一致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探路者、开拓者和引领者。

  (载《传媒观察》2022年11月号,原标题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启示——对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演进的考察。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张晓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FB体育焦点新闻逾百企业抢人才 5000人湧招聘会
下一篇:我区启动2022年人才工作新闻摄影、短视频比赛和主题征文活动FB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