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体育核心阅读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孕育了鹏城实验室等3000多个创新载体,8家世界500强企业,超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地区生产总值超3万亿元,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之城。”在人才评价中,深圳注重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通过支持设立“特聘岗位”,授权自主评价聘用高精尖缺人才,实现以“帽”取人向以岗择人转变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孕育了鹏城实验室等3000多个创新载体,8家世界500强企业,超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地区生产总值超3万亿元,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之城。人才创新活力涌流的背后,离不开深圳坚定不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朝着汇聚高水平人才的创新高地迈进。
良禽择木而栖,这是人才流动的重要动力,但如果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处于封闭禁锢状态的观念、制度、环境就会产生巨大阻力,当阻力大于动力时,人才就流不动,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
如何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使人才成为最重要、最活跃、最具效力的市场要素?深圳围绕“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的编制管理方式,就是一种吸引人才的有效方式。深圳在大部分新设高校、科研机构都建立了以理事会为中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并赋予其在机构设置、人才评聘、定岗定薪等方面的高度自主权。最典型的就是南方科技大学,仅10年就快速聚集起一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包括院士52名,教师队伍中具有世界排名前100大学工作或学习经历的比例超过60%、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历、高层次人才占比超40%。校长薛其坤说:“我们采取全员聘用人事制度,不但能提供全球范围内很有竞争力的年薪,还具备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教学平台打造方面有了非常强大的支持。”
在人才评价中,深圳注重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通过支持设立“特聘岗位”,授权自主评价聘用高精尖缺人才,实现以“帽”取人向以岗择人转变。2021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7家用人单位对外发布首批“特聘岗位”申报指南。“特聘岗位”制度的推行,是深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和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的重要举措。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目前以15%人员流动率实现科研队伍年轻化,科研人员平均年龄稳定维持在32岁左右,累计输出各类人才超1.3万人,有效推动和支撑了区域产业发展。
当前,深圳近九成研发人员和超七成高层次人才在企业。在引才用才方面,FB体育深圳让企业唱主角,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评价新模式,有成熟人才管理体系的企业,可以建立与政府标准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2021年7月,深圳首批数字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顺利实施。
此外,深圳大力推行简政放权,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成果转化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全市取消、转移、下放129项与人才相关的市级行政职权。在全国率先开展职称评价制度改革,将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在北科生物、光启、华大基因等企业设立职称自主评价试点。出台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赋予科研人员享有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最大限度释放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动力。深圳先进院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现已建成全球最大团队,拥有800余人,43位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38岁。在这里建设了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年轻的科学家首创楼上是实验室,楼下是企业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推动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目前已累计孵化企业1248家。
城市的竞争力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竞争力。深圳遵循科研活动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支持做“加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取消相关证明材料、推行“材料一次报送”、试行“无纸化申报”、合并财务和技术验收……这些举措,实现科技项目申报验收材料全面精简,让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上少耗费精力;率先试点“包干制”,让科研经费主要花在人才身上,对劳务费占比不设上限;建立一般以5年为评价周期的基础研究机构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推行“里程碑式”评估考核;实施高校稳定支持计划,支持高校自主布局、自由选题。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指向让基础科研人才能专心地、体面地坐10年“暖板凳”。
201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被引进到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了“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扎根。短短几年,已经吸引了300多名国内外科研专家加盟。俞大鹏说,深圳市在资金、人才、政策方面对他的支持非常大。
深圳还率先开展新引进人才“秒批”改革,实行不见面审批、容缺办理,2018年以来,“秒批”新引进各类人才超58万,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深圳市人社局的相关负责人以应届毕业生引进“秒批”为例介绍说:“减少就读地、深圳1次往返,减少人社、发改、公安部门6次跑动,精简至少5项纸质申报材料,精简8个人工审核环节,缩短10个工作日办理时间。全程网上办理,仅在落户环节前往公安户籍窗口现场采集指纹即可。”
“秒批”让深圳人才引进效率显著提高。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工作人员表示,人才引进“秒批”改革实施后,申请人不再需要往返政府部门递交纸质材料,办事大厅业务高峰期一号难求、排队等候时间长的现象不见了。
拿到正高级职称证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心情激动。“香港与深圳毗邻,两地在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领域却是不同的评价体系。”他说,这个证书,为港籍医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获得手术资质、科研教学项目资质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打破两地执业壁垒。2021年8月,深圳进一步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首次为在深圳工作的37位港籍医生直接认定颁发正高级职称证书。这37张证书,是深圳前海开发区率先开展港澳专业人士仅需执业登记或备案就可直接执业的现实注脚。
与此同时,前海探索港澳居民工作免办就业证,目前已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了24年的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制度实现突破;率先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补贴政策,率先实现香港税务师、注册建筑师等12类专业人士,仅需执业登记或备案就可直接执业的目标。
▲坐落在深圳湾畔的深圳人才公园,是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公园,向广大海内外人才敞开怀抱
在深圳另一边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青年何耀威创办的公司在无创血糖检测系统方面小有成就,由此吸引了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毕业的多位博士加入其中,这一切得益于深港双方在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布的联合引才政策包。同时实施的还有“一人一方案”引进顶尖人才,构建“引凤筑巢”机制,靶向引进战略科技人才,为其量身定制科学家实验室。
为解决人才出入境、停居留、工作生活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深圳牢牢抓住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契机,深入推进国际人才管理改革——推动人才签证(R字签证)、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措施落地实施;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给予外籍人才出入境更大便利,简化外籍人才永居办理流程;争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审批事权;2021年7月,首批试点设立TCL华星光电、汇川技术、亚能生物等5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助力企业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全方位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深圳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深爱人才、圳等您来”,这背后是从制度顶层设计到配套保障措施、从大环境营造到个性化服务的探索创新。
强化思想引领让人才“心有所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两院院士大会精神,2021年6月16日,市委书记王伟中主持召开院士及战略科学家座谈会,围绕进一步推动深圳创新发展听取意见建议;开展“建党百周年 健行百万步”活动,让人才在健步中学习“四史”;举办“百年风华,诗歌向党——深圳人才献礼建党100周年活动”,邀请百位人才诵读红色经典诗歌,献礼建党100周年;举办“向党学创业、向党学管理”示范研修班,引导人才深入学习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建功新时代。
夯实服务保障让人才“心有所安”。建设全市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杰出人才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依托“1+10+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在1050个中心设立人才驿站;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鹏城优才卡”,人才凭卡可直接办理23项便利服务;投入1000亿元成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为初创期、种子期人才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每年的11月1日,深圳都会举全市之力隆重迎接一个重要的节日——深圳人才日。深圳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设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探索设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奖,连续两年创办“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2021年邀请各领域人才作主旨演讲;举办首届“微光”讲习营,聚焦深圳青创人才,讲述奋斗故事,传递奋斗精神;启用“院士楼”,为人才开展国际合作、学术研修提供一流平台;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成长服务”生态圈,完善高层次人才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发布全国首个国际人才街区的地方标准《国际人才街区评价指南》,授牌13个国际人才示范街区;发布《深圳脚步》人才工作宣传片,并推出六种语言版本,FB体育截至目前,全网总阅读量超2.6亿人次……这些举措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培养好、引进好人才是一个城市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致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让用人主体站在人才市场的第一线,有效提高人才选用、引进的效率和适配度。
人才机制与市场机制相融互动,有利于人才母港汇聚天下英才。用人主体最清楚有什么人才、缺什么人才、如何打造人才,只有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等“话语权”下放给用人主体,才有可能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在人才引领发展的潮流下,深圳借助市场力量“赛场选马”,最大限度地让人才按能委任。
推进人才工作市场化运作,需要提高人才评价的客观性和实效性。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资源分配权向用人一线适度下放,将企业单位等用人主体的声音纳入人才评价范畴,综合运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FB体育组织编制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用人主体和人才之间的关系,提升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营造公平、公正和风清气正的选才用才生态,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关键。敢于打破制度藩篱,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优化制度流程,用贴心服务赢得人才的暖心发展。
良禽择木而栖,应深刻把握人才与事业的耦合关系,把“事业得发展”与“人才得事业”统一起来,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智力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大显身手搭建成长舞台。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支持人才在推动发展的主战场上挑大梁、当尖兵,用事业激励人才、以人才成就事业。
深圳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FB体育为加快实现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范例。
国际人才已经成为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在融入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中,各地区各部门有所侧重,要突出地区、部门优势,在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去统筹谋划人才工作。集聚国际人才瞄准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进行改革创新,做好体制机制“破与立”,拿出更灵活、更高效、更有力的制度和创新政策。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做到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加强守正和创新相结合,做到“步子要稳”和“胆子要大”相结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注重人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大胆闯、大胆试,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梧桐叶茂、凤凰自栖。深圳市坚持“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理念,构建思想引领、服务保障、精神激励等“多位一体”服务体系,让人才安心舒心、埋头创新创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党管人才、党管服务,最重要的是坚持思想引领。深圳注重思想建设、精神激励,厚植了人才爱党爱国情怀,FB体育树立了爱国奉献、建功立业的时代风向标。只有把思想引领贯穿人才服务始终,多一些谈心交心、问计问策,多一些走访慰问、排忧解难,多一些国情研修、思想磨炼,才能增强人才感召力、向心力,真正把各类人才紧紧凝聚在党的伟大事业周围。
人才服务直接关系人才活力。构建最优人才生态,地方需转变重引进轻服务的惯性思维,整合职能部门、企业院校、市场机构等资源,积极构建“大服务”格局,以“保姆式”“全链条”服务,解除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干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