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体育·(中国)平台入口
2023-03-10 03:09:03

造就一流人才 践行科教兴国FB体育

分享到:

  FB体育“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我国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

  ➤“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0%以上奖项,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布局有57所,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FB体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突出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特征。FB体育

  首轮建设实施以来,各高校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再接再厉,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准备进行化学实验(2022 年 10 月 21 日摄) 张端摄 / 本刊

  “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培养了一批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是我国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

  建设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先后召开,强化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和研究生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系列综合改革,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引导教师把精力更好地放到教书育人上。

  招生选拔机制更加完善。稳步推进本科“大类招生”改革、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改革、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等多元招生选拔方式,实施“强基计划”“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培养新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制,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联合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创造“科技小院”“总师+项目+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基地和孵化平台,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设立专项资金,落实优惠政策,为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总体而言,“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贡献度明显提升,为支撑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等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持。

  近日,FB体育习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把基础研究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更加全面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统筹各方面政策、机制、资源、要素,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立志投身基础学科学习,全面加强一流基础学科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原始创新能力,为基础学科顶尖人才接续涌现创造更好环境。

  要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聚焦国家战略急需,深化体系重构、能力重塑、评价重建和流程再造,以组织制度创新为根本,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实质性联合培养为纽带,推动科教深度融汇、产教深度融合,切实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要在服务国家急需的其他领域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着力发挥新型制优势,统筹“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领军企业、重点院所和国家实验室等资源,加快对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作出部署,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做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体系化、链条式顶层设计,持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体制机制。FB体育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牵头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0%以上奖项。

  建设高校在若干前沿科学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首次试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制出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等,标志着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巨大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取得新进展。建设高校在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等领域加强攻关,取得了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自主研发国内第一座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等一系列重大成果。

  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高校积极承担国家创新基地平台建设任务,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瞄准基础研究、国家战略急需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前沿科学中心等。

  研究生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断壮大。建设高校研究生深入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团队成员中,在读研究生占比超过50%。

  “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在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自主创新“国家队”中彰显新作为。

  要瞄准关键领域加强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多学科、大团队的集群优势,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创新交叉融合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加强跨单位、跨学科、FB体育跨领域高质量合作、交叉协同,集中力量开展高水平联合科研。

  要完善大学创新体系。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布局有57所,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设置建设学科,其他高校建设学科176个,占总数的40.6%。“双一流”建设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首轮建设以来,建设高校师资队伍结构质量持续改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与建设之初相比增长10余个百分点,外籍专任教师增长30%。在学术影响力全球排名前1000位的人才中,建设高校在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学科的人才数量持续增加,为我国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贡献了重要力量。

  世界顶尖学术人才不断汇聚。建设高校以多种用人方式汇聚了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及发达国家院士在内的一批国际顶尖学者。

  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通过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和国家智库建设等,造就了一大批一流人才。围绕脑科学、量子信息、高能量物质等领域组建了一批前沿科技中心,孵化出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加有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设高校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通过参与共建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等方式,支撑北京、上海等地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区域重大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设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牵头建立国际学术组织和大学合作联盟,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创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为引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开辟新渠道。

  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吸引汇聚杰出人才。创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高端平台,集聚享誉全球的学术大师和服务国家需求的领军人才,成为引才聚才的“梧桐树”和“蓄水池”,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加强青年人才和梯队培育。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和使用机制,推动顶尖学者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长期稳定支持的力度,增强人才自主培育能力,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深入“无人区”潜心耕作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

  要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有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健全团队科研评价、成果分享机制,完善以体现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以体现创新价值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

  要深度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人才高地建设为依托,优化用人环境,探索高校、企业双向人员流动,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带动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快形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作者为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上一篇:FB体育2020年度人才工作成果展示新闻发布会
下一篇:FB体育沈抚示范区首届人力资源产业高峰论坛举行